第(2/3)页 “既然可以确定是制造过程中的问题,那我先联系一下钟世宏同志,让他先对涡轮叶片生产工序进行一次自查,至少保证目前的制造工艺能够保质保量完成。” “至于我们,小常同志说的没错,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测试工作应该继续进行下去,而且624所的同志们说,筑城那边还有个涡喷13改进型要跟在我们后面做测试,所以继续维持原计划不变。” “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,那就回去准备一下明天的启动和再启动试验吧。” …… 在常浩南和阎忠诚的坚持下,涡喷14的地面测试照常继续。 随后的半个月时间里,启动和再启动、高原和高低温、推力瞬变、加力通断、发动机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子项目都在624所加班加点的配合下顺利完成。 并没有再出任何值得一提的意外。 而常浩南,在这段时间里也没闲着。 他在进行自己负责的进气畸变试验设计。 实际上,这几乎可以说是整个高空台测试中最复杂,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。 其它试验科目毕竟只是考验发动机的性能。 而进气畸变实验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其实是—— 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。 虽然在刚到涪城分配任务的时候,阎忠诚实际上只要求常浩南对发动机的喘振情况进行测试,但严格的进气畸变试验绝对不等同于逼喘试验。 毕竟除了喘振和旋转失速这种极端情况之外,进气畸变更普遍的情况还是会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性能。 尤其是对于经常要进行大迎角、大侧滑角的过失速机动,甚至在这些机动过程中还要发射导弹/火箭武器的战斗机来说更是如此。 此前一直困扰歼8-3的导弹发射尾烟也算是进气畸变的一种。 所以要想评价发动机的稳定性,至少要先定义什么叫稳定性、有哪些指标能够确定稳定性、又该如何测量这些数据…… 而整个华夏的航空工业目前对此几乎一无所知。 涡喷14实际上是华夏第一个走到这一步的发动机。 1994年,我国在引进美国的arp1420和air1419标准基础上,发布了gjb/z64-94,也就是《航空涡喷和涡扇发动机进口总压畸变评定指南》。 然而这份指南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试验数据的支撑,也没有计算程序及工程方法,可以说没有任何操作价值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