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……” 听过对方的解释之后,常浩南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阵赞叹—— 这个“以量换质”的思路,哪怕搁在十几年之后,都算是相当先进的概念。 虽然日后这一指导思想下最出名的东西可能是星链,但其实早在2014年空X画饼之前,华夏方面就已经在遥感卫星领域引入了相同的思路。 拿出来产品则是“吉林一号”光学遥感卫星星座,最终计划部署超过300颗卫星,实现对全球任意一点重访周期小于30分钟的目标。 几乎接近于实时侦察。 而张维永的思路,甚至更加狂野。 不仅要追求信息获取层面的效率,还要追求信息传递层面的效率。 例如一颗卫星在地球另一边获取到了一条有效的图像信息。 然后无需储存起来等待短则90分钟,长则几小时之后的通讯窗口,而是马上通过2-3次中继通信,将信息传回到地面的控制中心。 将卫星侦察的时效性彻底压低到理论极限(也就是重访周期)附近。 “通信中继星……” 常浩南低头思索了片刻: “我记得921工程里面,为了解决我国测控站和测量船覆盖率不够的问题,好像就有一个数据中继卫星的研发计划?” 听到这个问题,张维永带着些许震惊的神色看向常浩南: “想不到常总您连这个都知道?” “呃……” 常浩南有些尴尬地摸了摸下巴。 他自然不可能说自己这是二十年后知道的,只好随便搪塞过去: “你知道,我跟科工委那边的关系不错,之前给一个项目申请神舟二号载荷空间的时候,看过栾主任那边的一些资料……” 这句话里面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是假的,因此张维永倒也没再深究下去: “没错,确实是有。” 他回答道: “而且就是今年年初才立项的,内部计划叫做天链一号。” “我刚刚就是在想,能不能依托921项目的这几颗卫星,把我的想法给具体验证一下。” 对于几乎相当于白手起家,在过去几十年当中一直省吃俭用的华夏航天人来说,充分利用现有资源,提高项目效费比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。 但另一方面,效费比高,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意味着效果本身其实一般—— 因为减少分母的效果比提高分子明显得多。 常浩南听后皱了皱眉: “天链一号只是为了解决航天测控空窗期的问题而已,数据带宽相当一般,恐怕不太好满足低轨卫星群之间又是图像又是语音的信息流需求吧……” “没办法……其实我现在也是在纠结这件事情。” 张维永轻轻叹了口气: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