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于是只好转移话题: “常总,这边机场的后勤同志给您留了午饭,您看……” 常浩南早上就没怎么吃,这会已经过了午后,确实也感觉有点饿。 但看了看远处连圆盘型天线都已经展开的四辆测试车,还是觉得时间耽搁不得: “给我整个饭盒装上吧,测试的时候找个空垫一口……” “……” 四辆通信中继车,按照由易到难的测试计划,将从相互间隔5公里开始,以5公里为步长逐渐拉长距离,最远到间隔30公里为止—— 受制于天线高度和地球曲率的影响,这型通信车进行直接通信的最远距离就是30公里。 再远,就得上散射通信手段了。 反而并不利于今天测试的进行。 随着常浩南正式下令测试开始,二、三、四号车依序离开停车场,沿着一条土路向西驶去。 而一号车作为信号发送源并不需要移动位置,此时已经在几名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开始架设天线增高桅杆。 最开始间隔5公里的通信测试倒是用不着这东西。 但后面却是必不可少。 几分钟后,常浩南也带着吴威一起,进入到了一号车的车厢当中。 实际上,机场塔台那边专门腾出了一间会议室作为测试指挥中心。 不过,为了能尽快看到结果,常浩南还是选择了亲自上车。 …… 尽管非铺装路面的路况很差,但百十公里对于车辆来说毕竟不算很远的距离。 大约半小时后,距离最远的四号车也报告说自己已经抵达了15公里外的预定位置。 于是。 第一轮测试,正式开始。 首先,自然是对照组。 也就是按照传统中继模式,中继站只进行数据接收和转发,而不对数据进行处理。 “各号车均已就位!” 无线电当中,传来了现场测试指挥员付明义的声音: “一号车,开始发送数据!” 一时间,原本有些嘈杂的车厢当中,只剩下空调和通信设备工作时的嗡嗡声,以及包括常浩南在内,总共四个人的呼吸声。 测试所用的数据内容是常浩南提前就设定好的,所以并不需要操作员现场输入什么。 只要在操作界面上选定内容,然后发送就行了。 不过,程序毕竟是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紧赶慢赶编出来的,也就不用考虑什么UI交互之类的问题了。 不说别人,哪怕常浩南自己,看着略显简陋的界面都有点绷不住。 好在基本功能还是比较齐全的。 没过多长时间,数据传输便逐渐接近了尾声。 毫无疑问,哪怕不去看具体的结果,单凭感觉也能知道,结果并不乐观—— 网络吞吐量并非一般理解当中的“平均网速”,测试方法也不是通过传输一定数据量的文件然后再除以最终用时,而是以一定速率发送一定数量的帧,并计算待测设备传输的帧。 如果二者相等,那么就将发送速率提高并重新测试,直到接收帧少于发送帧的瞬间,其对应速率就是网络吞吐量。 因此基本可以认为,测试时间越短,则结果越差。 另外不难看出,这种测试方式得到的结果虽然是一个字节/秒的带宽单位,但却绝不仅仅和传输带宽有关。 更重要的其实是稳定性。 “1.4千字节/秒……” 几乎在屏幕上出现数字的一瞬间,吴威就下意识念了出来。 哪怕在21世纪初,也是个慢得惊天地泣鬼神的结果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