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其实对于常浩南来说,参加这种几千人规模的会议,已经不算什么大事了。 但参加这么大阵仗的国际会议,确实还是第一次。 之前他操办的那场数值算法与计算科学大会,无论规模、级别还是影响力,跟国际数学家大会确实都还有些差距。 不过,要说紧张…… 那倒也不至于。 常浩南本来就不是科班数学界出身,对于前来参会的那些大佬,虽然都听过名字,但也基本就是听过名字,以及大致了解各自成就的程度了。 粉丝滤镜那是必不可能有的。 反而这种场面,又轮到朱雅丹等人操心了。 尽管知名数学大牛们普遍背景可查且年龄偏大,似乎不会带来太大威胁。 但在这种场合,也相应地不可能上太严密的安保措施。 2002年,正好处在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抹黑华夏的风口上。 这又是国际数学家大会, 要是整出三步一岗五步一哨,那华夏的国际形象可就不用要了。 只能考虑其他办法。 于是,在开幕当天,常浩南被迫起了个大早,赶在绝大多数人到达的人流高峰之前进入了会场。 毫不意外地,国际会议中心内部,此时几乎不见几个人影。 就连专门准备的前三排位置,甚至都还没布置出来。 常浩南只好找个相对冷清且偏僻的位置暂且坐下。 整个会议的组织流程严格保密,即便他作为已经确定的千禧年大奖获得者,以及最热门的菲尔茨奖候选者,也并不清楚具体安排。 因此,常浩南准备抓紧机会再补个觉,以免等会会开到一半的时候就撑不住。 但刚闭上眼睛没一会,就听到身旁不远处传来了一个声音。 “常教授。” 还带着点沪市口音。 有人叫自己,他也只好睁开眼睛循声看去。 发现是一名慈眉善目、满头银发的老者。 常浩南在记忆中简单搜索了一下,很快便对上了名号。 来人正是本届大会的会议主席,吴闻俊院士。 也是2000年度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名得主之一。 而与他一起的另一位,则是研究杂交水稻的袁老院士。 足以见得其对于华夏数学界,乃至整个科学界的贡献之大。 有些巧合的是,吴院士的主要学术成就,也集中在拓扑学领域。 尽管作为活跃于上世纪50-70年代的学者,他的具体研究方向和常浩南的拓扑学区别甚大,但并不耽误对后者成果重要性的认识…… 所以,在看到常浩南早早来到会场之后,才会特地抽空,前来打个招呼。 “吴院士,您好。” 常浩南起身相迎,和对方握了握手: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