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电推进,由于对工质的依赖较低,结构也比较简单,因此几乎没有化学推进带来的一系列弊端,并且可以拿出惊人(四位数)的高比冲。 唯一的问题就是推力确实是很小。 但对于卫星来说,反正太空环境的阻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推力小点无非工作时间长一些而已。 总的来算,以电推进设备普遍万小时水平的工作寿命,肯定是比传统方案坚挺得多。 如果是普通卫星,那过长的变轨时间或许还会给地面测控系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。 然而对方想要测试的正好是自主定轨技术…… 简直绝配。 前世华夏的电推直到2010年代才真正上星,但从实际情况来看,地面测试其实很早就开始了。 如果能额外提供一部分资源,把时间节点提前几年应该不是问题。 不过,孟志中对此似乎比常浩南更加了解: “我知道,金城物理研究所的LIPS-200,电子轰击式离子推进系统,40mN推力,3000s比冲,寿命1.2万小时,目前正在进行长寿命地面考核验证,预计还要进行个1年左右……” “那不是正好能赶上么?” 常浩南一拍座椅扶手: “电推进技术未来航天器的核心技术,跟自主变轨配合得又好,完全可以捏合在一起,打一组卫星上去一起测试。” “虽然要在地面上等个一两年功夫,但是测试工作可以集中进行,总比搭实践七号的便车,隔上几个月甚至一年才出一组数据要强吧?” 孟志中闻言挠了挠头,露出有些苦恼的表情: “LIPS-200其实在短时间内没有上星的计划……” “啊?” 常浩南也是一愣。 “电子轰击这条技术路线别的都还好,寿命在电推进里面是低了点,但不搞深空探测的话也足够用……就是耗电量实在太大。” 孟志中解释道: “别说小卫星平台了……东方红3卫星,在近地轨道的稳定供电能力也才1.7kW,LIPS-200一开机,单推进功率就要用掉1.5千瓦左右……剩下200W,别说任务载荷,就连星上控制系统都不能稳定维持……” 这个数据,常浩南倒是知道: “那最高供电功率呢?” 常浩南现在最多算是对卫星载荷有些研究,至于整星系统,虽然不可能两眼一抹黑,但也就是一知半解。 至少肯定比不上孟志中这位专家。 后者几乎不假思索地给出回答: “2.3kW……但这个数据没意义啊?” 星载太阳能电源的输出具有强烈的非线性特征,其在低电压下可以视为恒流源,而高电压下则为恒压源,故输出功率除了受到光照强度和温度这些外部因素影响外,还与负载出电压密切相关。 只有在某一特定电压下,输出功率才能达到最大。 也就是2.3kW。 但显然,要想达到这一指标,条件非常苛刻。 星上设备的工作条件复杂,不可能一直这么稳定。 所以孟志中才评价为没意义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