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如果说是携带火箭弹和普通炸弹进行应急的话,那么MK1技术状态下的LCA也可以做到,而且因为有投弹计算机,精度也比老型号高一些。” “而且,就算需要多用途能力和足够的航程,我们也已经装备了幻影2000C和苏30MKI,留给LCA执行这类对地打击任务的余地已经很小了……” 听到那拉亚的回答,蒂普尼斯的脸色微微变了变。 “博士,我刚刚说的那些,可是瓦杰帕伊阁下的意见。” “如果LCA无法通过升级实现这些要求,那我们后续只能考虑把经费用于采购外国飞机,比如更新型号的米格29,或者是跟LCA使用相同动力系统的JAS39……” 那拉亚的内心不由得一沉。 这也是一直困扰着他的一块心病。 由于大量使用外国零部件,以及整个航空工业的低效率,导致LCA作为国产飞机,但在成本上却并没有什么优势。 如果单算经济账,那米格29UPG反而是更划算的选择。 看着低头沉默不语的那拉亚,蒂普尼斯又继续道: “而且,既然华夏能够修改歼10的设计,把它变成一种多用途战斗机,那难道我们就做不到么?” 他这句话的本意,大概是用一下激将法。 然而不说还好,一说出口,反而让那拉亚更加气不打一处来—— 你要不要看看咱们俩国家的实际情况差距有多大? 在LCA之前,斯坦航空公司在设计研发领域唯一的经验就是不算成功的HF-24“风神”。 不光装备量小,飞机设计也是在不断变更的要求中来回徘徊。 就像现在的LCA一样。 而华夏人在研发歼10之前,就已经成功对米格19和米格21进行了深度改进,幅度大到连米格设计局来了都认不出来,还独立研发了一种体量更大的第二代截击机。 这些型号加在一起,总的生产量已经达到了四位数。 两边除了都顶着一个“第三世界大国”的名号以外,根本就没有任何共同的地方。 当然,这些东西也就是在心里面吐槽一下,说是不可能说出口的。 “这……当然做得到。” 那拉亚自己画的饼,此时也只好自己硬着头皮点点头: “只是修改方案,难免又需要几年时间,而且飞机升级不只是我们设计团队的工作,生产线上的工程师和工人也需要一定的工作量才能维持熟练度……” “所以。” 还没等博士说完,蒂普尼斯就抢先回答道: “我们不是还留下了18-24架的订单么?” “可是数量太少,产线根本维持不了几年……” “可华夏人的早期型歼10是1997年首飞的,到现在不过4年,升级型号就已经服役了。” 蒂普尼斯已经完全不再掩饰自己希望和华夏对标的真实想法: “如果维持低速生产的话,20架左右的飞机,应该足够生产5-6年了吧?” “?” 那拉亚觉得自己的血压已经快要爆表了。 他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,自己额角的血管正在砰砰直跳。 必须承认,这种“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”的话术能一代代传承下来,那绝对是有原因的。 别的不说,拿来堵嘴绝对好用。 此时的那拉亚,就处在这样一种有苦说不出的状态…… 第(2/3)页